用做学问的态度办学术会议

作者: 时间:2012-09-28

前不久,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报道引人关注:今年8月底,全国反腐倡廉专项治理工作汇报会在京召开。庆典、研讨会、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、公务用车问题并列,成为纪检监察部门重点开展的3项专项治理工作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会上指出,在庆典、研讨会、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方面,通过全面进行清理和着力规范管理,从2011年以来,全国共撤销各种庆典、研讨会、论坛活动项目2549个,节约财政资金12.2亿元,建立健全了一批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。

从这则报道,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断:其一,庆典、研讨会和论坛过多过滥的问题非常严重,否则不至于被列为“三项治理”之一;其二,庆典、研讨会和论坛泛滥,是一种腐败行为。

应该说,庆典和学术会议泛滥的现象,在社会各行业、各领域都存在,但是不可否认,教育是其中的“重灾区”。大量可办可不办的学术研讨会、论坛铺张浪费,侵占公用办学经费、挤占挪用科研经费,是一种经济上的腐败行为。受邀参加论坛或研讨会,往往吃住费用主办单位全报销,很多时候不仅能免费旅游观光,还能拿到一笔不菲的“出场费”、“评审费”,一个月参加几场学术论坛,“外快”就超过工资了。这是一些人乐此不疲地赶场参加各种论坛和研讨会的重要原因。

从另一个角度看,质量低下、主题空洞陈旧的学术会议,更是制造学术垃圾、助长功利浮躁之风、让一些人不能安心于教学科研的罪魁祸首,是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。

因为供职于教育媒体,笔者和同事们常被邀请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和论坛、峰会,但是苦恼的是稿子难写。有时候半天或一天的论坛听下来,感觉没有一点新鲜的信息和观点,只有回顾、引述,没有创新,都是些人云亦云的东西。有些学术会议,美其名曰国际论坛,其实不过随便拉了一两个外籍人士凑数。一些论坛还要求参与者提交论文,结集成册或出版。很多人将在学术会议上发言、论文被收录视为一种成果和炫耀的资本,成天忙于参加各种论坛和寄送论文,沽名钓誉,结果是论文出了不少,没有一篇是有分量、有价值的。这种快餐式的学术研讨,对于年轻人才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。

据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对其弟子的博士论文提出要求,不得超过A4纸20页,把精华和创新写出来就够了,其他的不用赘述。与国内博士论文动辄几十万字相比,丁教授更看重的是质而不是量。

笔者早年采访过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专家林学钰院士,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有一次,她的一个博士生将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表,受到了她的严厉批评。她认为,急于成名、急于发表成果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并不是好事,做学问要厚积薄发、板凳坐得十年冷,这样才能出大成果,一篇论文顶十篇。

个人做学问要严谨、扎实、厚积薄发,组织举办各种学术会议何尝不是如此?学术研讨会、论坛是启迪智慧、交流思想、分享经验的有效载体。一场高水平的研讨会或论坛,能让与会者在短时间内萃取精华,达到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的效果。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必要,不可或缺,但是凡事均有个度,过犹不及。学术会议过多,必然导致泥沙俱下,整体质量难以保证,效果适得其反。

各种学术研讨会、论坛的主办方(通常为学校或院系),应该坚持少而精的原则,注重学术会议的含金量,办10场水平低下的学术会议,还不如办一场高水准的学术会议影响力大。俗话说,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如何取舍,那就要看主办方是要图热闹还是真的研究学问了。

汪瑞林  《中国教育报》

Copyright @ BFSU.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.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/19号    邮编:100089  Supported by BFSU IT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