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5月26日举行的“科学道德建设论坛”上,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,科研人员无论是爱财还是求功名都应该取之有道。
有媒体报道,当前中国学术界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: “论文数量第一”却“多是学术垃圾”。对此,龚克认为,论文引用率低并不意味着中国科研很落后。
在龚克看来,论文如果没有数量作基础,质量自然也就没了载体,所以二者是不能分开的。“20年前我国在国际上发表8000篇论文,其中只有2000篇是用英文发的,只有400多篇被SCI收录,然而2000年后,我国发表的8000篇论文中,有5000篇是用英文发的,被SCI收录的达到 1000篇,我想通过这组数字,大家就可以看出这其中质和量的变化了。”
龚克指出,当前中国学术发展已经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,而是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,要采取“创新战”而不是“跟踪战”,所以论文的质量确实非常重要。“但由于在当前的经济社会里,科学技术和商业价值的紧密结合,每一个新兴科学技术都会变成巨大的商业价值,科研人员在科学道德上面临的诱惑也不同于以前,科研人员无论是爱财,还是求功名都应该取之有道。”
今年是中国科协年会“科学道德建设论坛”举办的第五年,作为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的副主任,龚克认为,这五年社会公众对与科研人员学术道德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,影响力已经覆盖了所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,但对效果和成果的要求还不能太急功近利,需要长期坚持下去才会看到很好的效果。
转自:社科网